《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者:课程思政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7-10浏览次数:2812

张蕊


课程代码

A0301020

课程性质

学科必修

授课对象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第二学位)、工业工程、保密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国际教育)、管理科学工程类(大数据与智能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学(ACCA)、会计学(第二学士学位)、经管类实验班

对应章节

1. 第一章第二节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2.第三章 决策与决策过程

3. 第九章第二节领导与领导者

育人目标

管理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中培养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和获取管理知识能力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通过传授企业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理论知识,结合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蕴含的科学管理思想,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心。实现以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指导管理学的学习,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深入理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获取管理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针对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培养学生能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深入、系统思考大数据时代对管理实践的挑战。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创新学习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系统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目标(4):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性眼光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发现管理活动新规律,并主动适应环境的勇气和能力。

课程目标(5):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管理思想以及对企业管理的价值;树立爱国主义使命感与责任心;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备胜任管理工作的良好的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和实施

  1. 课程思政案例名称

从中国式管理学习管理理论的发展

1.教学导入

观看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视频,了解泰勒制在大机器生产过程中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对“泰勒制”进行辩证思考。

提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整理国学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并思考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从而达到理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 教学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系统形成,主要标志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问题涉及科学管理、一般管理以及科层组织。

现代管理流派。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归纳:(1)管理思维的系统与权变研究。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根据权变学派的观点,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管理本质的决策与协调研究。西蒙的决策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明茨伯格讨论了组织的协调机制、组织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3)管理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孔茨所称的管理科学学派看来,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

当代管理理论。分别从制度视角和技术视角进行研究:制度视角的研究,新制度学派从制度环境的影响这个角度剖析了组织的趋同现象;技术视角的研究应用企业再造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业务流程再造。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的标准化;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②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进行例外管理。

  1. 育人元素

通过课前活动和课上学习,学生理解了管理学的历史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新动向。

通过课前小组查询资料和分享,锻炼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课上评价泰勒制,锻炼了学生思辨能力。

在课前进行组内分享让学生理解、重视中国优秀传统管理文化,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保障了学习效果和育人质量。

4.教学方法

本案例使用“摩登时代”电影视频为引导,以国学经典理论为对象,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立大志,肩大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崇尚真理、有问题意识、辩证分析问题的价值观。

融入教学过程中的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媒体/方法,运用二维矩阵,从课程实施的时间维度和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维度展开具体阐述。

1.课前

预习作业:开课前一周,通过微信群和学习通发布通知,请学生根据课本第一章第二节《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内容自学,同时观看学习通的视频资料,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及中国式管理的理论内容。

2.课中

1)问题导入

开篇问题:“摩登时代”这部电影体现了“泰勒制”的哪些特点?你如何评价“泰勒制”?根据你们小组查找的信息,分析体现了哪些管理理念?

2)信息化载体——小视频大效果

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短视频作为辅助手段。短视频具有耗时短、生动形象、信息量丰富的特征,同时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会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却能起到助推授课效果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领导特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

3)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

结合资料,发起学生课堂分组讨论,完成对预习问题和开篇问题的回答。梳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活动结合点,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是如何体现的,小组讨论的框架作为作业的基础框架。

3.课后

在学习通发起讨论议题和布置作业,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对课程思政要点的理解。计入平时成绩,回复一次讨论议题计分1分,完成一次作业为总成绩的5%,问题回答是否从历史、系统观点出发,是否有对项目管理整体认识和总结是评价重点。作业为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2.课程思政案例名称

从“新冠疫情”看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

  1. 教学导入

观看布里丹毛驴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视频,了解决策的两难困境,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陷入到两种困境之中。西蒙的决策理论在管理学中处于重要位置,他提出的“管理即决策”这一重要论断影响了一批企业家和学者。本节课程从“布里丹毛驴效应”讲到“霍布森选择困境”,使同学们思考决策的影响要素及科学决策的流程,帮助学生科学决策。

  1. 教学内容

从概念、要素、功能及任务等方面引入决策。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要素可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大类。从组织层面看,决策能够为组织确立明确的方向。从个体层面看,决策可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从外部环境视角看,决策的任务是让组织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组织内部视角看,决策的任务还包括调整和优化组织管理体系。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让组织保持创业精神也是决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介绍决策的类型与特征。根据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决策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从决策所涉及问题来看,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类型。根据主体的不同,决策可以分为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决策的特征主要有:目标性,可行性,动态性,整体性,创造性。

阐述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一般的决策过程包括以下六个步骤:(1)识别问题(2)诊断原因(3)确定目标(4)制定备选方案(5)评价、选择方案(6)实施和监督。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组织的历史,决策者的特点,组织文化。

  1. 育人元素

通过回顾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的动态发展过程,引出在深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科学进行决策。

引导学生绘制新冠疫情决策的过程图,梳理在重要事件及节点,我国新冠疫情的决策方法和过程。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决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新冠疫情期间决策的重要节点及实践

2国家卫健委三次派专家收集信息

  1. 教学方法

本案例使用两个决策视频为引导,以疫情期间我国科学决策的过程为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为最美青春奋斗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立大志,肩大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崇尚真理、有问题意识、辩证分析问题的价值观。

融入教学过程中的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媒体/方法,运用二维矩阵,从课程实施的时间维度和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维度展开具体阐述。

1.课前

预习作业:开课前一周,通过微信群和学习通发布通知,请学生根据课本第三章《决策与决策过程》内容自学,同时观看学习通的视频资料,了解决策及决策过程的理论内容。

2.课中

1)问题导入

开篇问题:你在决策过程中有过犹豫不决吗?这些犹豫有什么影响?根据自学内容,科学决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过程?

2)信息化载体——小视频大效果

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短视频作为辅助手段。短视频具有耗时短、生动形象、信息量丰富的特征,同时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会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却能起到助推授课效果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领导特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

3)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

结合资料,发起学生课堂分组讨论,完成对预习问题和开篇问题的回答。根据理论知识中的关键要点,各小组梳理影响决策的要素,并分析创新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小组讨论的框架作为作业的基础框架。

3.课后

在学习通发起讨论议题和布置作业,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对课程思政要点的理解。计入平时成绩,回复一次讨论议题计分1分,完成一次作业为总成绩的5%,问题回答是否从历史、系统观点出发,是否有对项目管理整体认识和总结是评价重点。作业为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3.课程思政案例名称

从周恩来的领导防风范看领导者特质

  1. 教学导入

青年时代,周恩来写下寄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说,“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若不强大起来,不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就要受帝国主义的欺侮。”20183月,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周恩来同志生前致力于解决的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周恩来同志生前操碎了心的广大人民群众缺吃少穿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通过“换枕巾”和“十条家规”等故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我党优秀领导者的领导风范。

  1. 教学内容

阐述了领导与领导者。领导者特质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基于领导者个人特质,蒂姆西·贾吉等学者以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框架对个体特性和领导的关系进行了测量。领导者行为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与领导者的行动密切相关,典型的领导者行为理论有勒温提出的独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领导方式、俄亥俄州立大学提出的由定规维度和关怀维度形成的二维矩阵包含的领导行为组合、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者团队理论将研究对象从个人转向了集体,研究现代高层管理团队。有效的领导不仅取决于领导者,还受到实施情境的影响,其中被领导者是情境中重要的因素。详细介绍与被领导者有关的三个理论:情境领导模型、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和领导者角色理论。领导的情境对领导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介绍研究领导有效性的两种权变理论,即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和豪斯的路径—目标领导理论,并探讨中国情境下的领导。

  1. 育人元素

1)实事求是的特质。习近平同志说“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等等,这里都可以看到当下习近平倡导的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群众路线的要求。

2)优秀管理者特质的描述。习近平同志以6个“杰出楷模”全面概括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①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②周恩来同志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③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④周恩来同志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⑤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⑥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解读优秀领导者特质在建设祖国、科学研究、创造中国奇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的使命感。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立大志,肩大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包括创新、进取、敢于承担风险、执著和坚持等精神。

  1. 教学方法

本案例使用习近平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引导,周恩来同志的领导特质为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为最美青春奋斗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立大志,肩大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崇尚真理、有问题意识、辩证分析问题的价值观。

融入教学过程中的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媒体/方法,运用二维矩阵,从课程实施的时间维度和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维度展开具体阐述。

1.课前

预习作业:开课前一周,通过微信群和学习通发布通知,请学生根据课本第九章第二节《领导者特质》内容自学,同时观看学习通的视频资料,了解领导者特质的理论内容。回顾《管理学》课程学过的管理者的层次和技能,思考领导者特质包含的要素以及个人特质对管理工作的影响。

2.课中

1)问题导入

开篇问题:领导者的特质对领导工作有影响吗?

2)信息化载体——小视频大效果

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短视频作为辅助手段。短视频具有耗时短、生动形象、信息量丰富的特征,同时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会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却能起到助推授课效果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领导特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

3)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

结合资料,发起学生课堂分组讨论,完成对预习问题和开篇问题的回答。根据理论知识中的关键要点,各小组梳理领导者特质包含哪些要素,并分析创新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小组讨论的框架作为作业的基础框架。

3.课后

在学习通发起讨论议题和布置作业,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对课程思政要点的理解。计入平时成绩,回复一次讨论议题计分1分,完成一次作业为总成绩的5%,问题回答是否从历史、系统观点出发,是否有对项目管理整体认识和总结是评价重点。作业为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特色及创新

思政内容的“三个突出”:突出管理思想知识的比较与吸纳,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对照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以此深化对中国传统价值的批判性汲取;加强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教学反思,从中获得智慧,并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突出管理道德问题的教学设计,注重对当代管理过程中产生重大价值问题的课堂展现,以鲜活而残酷的管理道德缺失问题,促发师生共同的探讨与辨析,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的管理道德价值观。突出管理所处宏观环境的教学安排,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宏观环境与管理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引入管理学发展的新时代、新观点、新思想与新方法,提升学生对时代发展的关注,增进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动态发展。

(一)以章为模块以节为单元挖掘拓展思政元素

管理学是管理大类的学科基础课程,秉承OBE教育理念,以管理职能为主线,以管理的基本职能、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核心内容,由管理与组织导论、管理思想沿革、决策、计划、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变革与文化、领导相关的理论、管理沟通、激励理论、控制和管理创新等 部分组成,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系统教学。学好本门课程,需要师生共同砺学善思、尚德进取,努力培养服务意识和创新思维。课程团队围绕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培养目标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形成资料包,确定了以章为模块、以节为单元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方案,再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拓展。结合的课程知识点是分别是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角色,同时在介绍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道德责任等方面时简要拓展。

(二)以教学效果为导向设计内容与教学形式

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环节时,以教学效果为导向融入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TBLPBL等方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激发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

(三)以内容需要为前提确定思政元素融入时机

为了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自然衔接、巧妙融合,课程团队注重专业细节,将许多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等资料收集-揉碎-梳理-整合,反复研讨,以内容需要为前提确定融入时机。

教学成效

通过预习、一个案例的课堂分析、一次课堂讨论,知识点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和延伸,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具有历史观、系统观,崇尚真理、有问题意识、辩证分析问题、做出决定和选择。这三个目标是内隐的,很难直接测度达成度。但是,可以从学生小组作业的内容、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方面反映出教学实施效果与成效。

1)小组作业的内容。学生交过来的小组作业的内容,可以从态度、团队协作、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三方面展开考查。

2)学生参与度。上课过程中围绕课堂讨论题,学生能自主查找资料、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并且能够形成组与组之间就阐述的观点展开辩论。

3)重难点问题解决情况。每周上课时都会安排10分钟的时间复习上周上课的内容,并按照不同的形式抽选学生来回答,学生基本上能够回忆起课程授课的重难点知识,并能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一)理论水平有限需提升

课程思政所能运用的资料很多,涵盖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都可以发掘融入,团队成员多数觉得这些知识在个人头脑中呈碎片化样态,与专业知识平行存储,想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还需要提升理论水平。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工作生活实践常学习、多积累、勤思考,将碎片化的资料连成整体,建构完整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争取备课时做好准备,授课时得心应手。

(二)教学技能欠缺需增强

教学技能是教师运用所掌握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训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系统,对外体现为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卓有成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和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对内体现为具有胜任教学任务的知识、技巧、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功能体系。教学技能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尺,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的技能都不是一劳永逸,都需要结合学情、专业知识更新和时代变化而不断增强。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更需要增强教师技能。在了解学情、制订授课计划、撰写教案、使用教学媒体等方面增强教学设计技能;在教学组织、新导入课、讲授、设疑提问、语言艺术和课程总结等方面增强课堂教学技能;在布置批改作业和课后答疑等方面增强辅导答疑技能;在命题考试、试卷评阅及试卷分析等方面增强评价技能;在掌握教学研究基本方法、检索信息、研究项目、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等方面增强研究技能。

(三)知识储备不足需学习

当今时代,知识瞬息迭代,每个教育者首先得做先行者,良好的知识储备是卓有成效开展教学的必要前提。MO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在线课堂、微课等教学形式促使教师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团队从自我超越开始,改变以往只教专业知识的心智模式,建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共同愿景,通过团队学习激发并分享群体智慧,系统思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不断学习。